“口供没有问题。”于宣仪摸了摸自己的下巴,沉吟半晌道,“其中一个人说运到了房里,另外一个人特别强调运到了卧室里。也许那个运到房里的人得到的指示仅限于运到大厅,这是一种合理的解释。”

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监控录像只拍到一次。而时间的节点也恰好符合这个结论,条件吻合,形成了一个确定的结论。

“监控录像没有问题,只有前后顺序因为每个人的记忆因素需要进一步的确认。所以现有的可能性,难道是凶手为了掩人耳目,把自己塞进钢琴顺理成章的送到了房里?”

这也确实是一种可能性。

因为监控录像虽然只显示了这么一点来回的信息,连魏择广本人都未曾入镜,也就是说无论是凶手还是魏择广都没有实打实的走过那条走廊。

魏择广自己倒是有其他的路径,但如果是多整个宅邸的构造并不熟悉的凶手,以并非别人认定的情人的身份要精准定位到魏择广的卧室,也就只有依靠这个方法最为妥帖。

“还有一个重点。这两个人的运输过程都是‘经过’了这家主人的命令,而且彼此分别等待过一段时间,等待也以为只是因为运输地点的疏通问题。他们甚至因为托词离开了车辆。”陆遥分析着证词的内容,“因为种种理由,他们被不同的指令支开,进行了不同的工作。这份指令,恐怕也是和之前的手法一样,伪造声音形成的假象。”

“但买钢琴这件事确实是魏择广本人向管家提及的。”于宣仪闭了闭眼,“如果这种说法没有问题,这就证明魏择广本人和凶手熟悉,又或者……是一样的遭遇,他熟悉的人的身份被凶手借用声音取代,他也受到了这种致命的‘熟悉’指令的影响。”

如果有一个人,能把你最熟悉的人的声音和性格模仿的惟妙惟肖,连你们之间的对话节奏都能掌握的恰到好处,甚至有如你的第二个这样的朋友或者情人,你真的能分辨出来其中的差异吗?

对彼此的所知不过是经历的眼神,语音语调更是连机器都能模仿一二,短暂的对话只要听过更多就能模仿到七八成。再加上电话本来含糊又遥远的特性,其中即使只有五成的相似,在处境不同的自动环境之修正下,都会成为容错率极高的误差。

而其中最需要了解的,仅仅不过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和经历的内容。

但更令陆遥在意的,是拥有这样能力的人不止一个。一个新鲜出炉的凭借声音骗人的杀手,另一个是老牌但并没有真正杀人的“嫌疑犯”黎明。

对于宣仪感兴趣的人不仅仅是那位“新人”。如果黎明真是于宣仪的血亲,他又会怎样处置这位随时有可能恢复记忆,想起自己真实的身份,找到他的过往的这位久未谋面的亲人?

以那位“嫌犯”对于宣仪和吴桂希两人关系的了解程度,他不可能完全没有查到那一层的消息。被卷进漩涡的于宣仪,究竟会遭遇什么?

与此同时,于宣仪本人对于现有案情的分析也尚未终止。

“……根据我现在所有的推测,两次运输很大可能运送的是凶手本人,还有能够延缓死亡时间判定的干冰之类的低温物体。自己方便移动,可以混入原本的货物中,所以凶手首先让自己进入卧室,杀死了魏择广,然后待在室内发号施令,顺带找到出口进行避开监控的行动,第二次运输可能就是在外部的作案材料搬运进去的需要。然后要做的只是把多余的推车弄走,以及仅有声音的和管家的交谈,借此虚拟出一个‘我’的凶手形象。”

她一抬头,看见陆遥在自己对面,捧着脸发呆。

“你在听吗?”